你的位置:九游有预约的游戏怎样下载 > 新闻动态 > 隋朝最糊涂的大臣,宣旨忘内容回头问皇帝,皇帝大笑:升职重赏!
在历史上,朝廷重臣往往都是才智超群之辈,然而隋代却出了个糊涂至极的宰相。
皇帝让他给大臣们传达旨意,可他刚走开就把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没办法只能再跑回去请示皇上。
可皇帝后来不但没怪罪他,反倒给了赏赐,这又是为什么呢?
【被赏识】
隋朝统治时间很短,前后只有两位皇帝,因此朝中宰相也没几个。其中有个不太精明的宰相,早在北周时就跟着隋文帝打天下,他叫牛弘。
牛弘最初只是个负责礼仪音乐的小吏,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最终赢得了隋文帝的赏识和提拔。
牛弘虽然得到皇上赏识,但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平时穿着朴素,饮食简单,从不追求奢华享受。
他为人沉稳灵活,却很少和朝廷官员打交道。这倒不是他清高自傲或者不善交际。实际上,恰恰是那些大官们瞧不起他,故意疏远他。
朝廷里的官员们都觉得他能当上宰相,要么是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要么是抱上了大将军杨素的大腿,要不然他一个管礼乐的小官,哪来的资格坐上宰相的位置?
牛弘懒得辩解,毕竟是非曲直大家心里都有数。不过他自己不在乎,可不意味着其他人也能看得开。
他和大将军杨素关系特别好,可以说是他唯一走得近的挚友。
杨素是隋文帝开国时就带兵打仗的老将,在朝廷里很有声望。他和牛弘交情很深,很多人以为牛弘是靠杨素提拔的,其实杨素是被牛弘的真本事打动了。
很久以前,有一次杨素陪隋文帝下棋,牛弘作为负责礼乐的官员在一旁等候。
杨素和隋文帝为了一段历史典故争论不休,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最后是牛弘出来说明情况,他俩听完才明白过来。
隋文帝和杨素逐渐对牛弘另眼相看,都说真正的高人往往藏身于平凡之中。这个常伴左右的小官,莫非真是个深藏不露的能人?
杨素和隋文帝接连抛出问题试探牛弘,没想到他都能对答如流。两人暗自惊讶,觉得这回可真是挖到人才了。
牛弘的才华从何而来?那时候连手机都没有,他总不可能是上网搜索学来的吧。
牛弘可以说是我国藏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是这门学问的奠基人。
牛弘是个超级爱读书的人,尤其对收藏书籍特别着迷。他当上管理礼乐的官员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跟礼乐相关的历史书籍都仔细整理了一遍,并且好好地保存了起来。光收藏不看书可不行,所以牛弘读过的书也相当多。
杨素和隋文帝发现牛弘有本事后,就开始提拔他。
他最初只是个管礼仪的小官,后来一路高升做了侍郎,接着又当上了内史大夫,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让朝廷里的其他官员都看不下去了。
朝堂上的官员们都觉得他肯定用了什么邪门歪道迷惑了隋文帝和杨大将军,不然这两位大人物怎么会对他这么好?又是提拔他当官,又是给他赏赐财物的。
牛弘实在没辙了,一次跟杨素喝酒时,他开口道:“杨将军,往后我怕是没法经常来找您了。”杨素一听大吃一惊,赶紧问他出了什么事,可牛弘却什么都没说。
没过多久,突厥打算向南方进犯,隋文帝便命令杨素去驻守边境。
牛弘去给杨素送行,两人一起出了城门。可没走多远,牛弘就跟杨素道别,自己折返回去了。
杨素心里直犯嘀咕:老伙计这就要上战场了,刀剑无眼,生死难料,你怎么说走就走啊?好歹也该多送几步路吧!
牛弘其实也想多送一程,但他担心别人会在背后指指点点。没过多久,那些朝廷官员们果然找到了机会开始议论纷纷。
【被升官】
杨素离开后,大臣们上朝时没看到隋文帝本人,只瞧见皇位周围拉了一圈帘子。太监告诉众人:“皇上今天身体不太舒服,说话声音不能太大,有事情要汇报的话,请走近些说。”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不敢轻易开口。谁都明白,在皇帝身边做事,就像跟老虎做伴,稍有不慎就会惹来大祸。
要是这时候上去汇报工作,皇上说:“我都这样了你还来烦我”,直接下令把我脑袋砍了可咋整?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际,牛弘却毫不犹豫地拿着奏折走上前去。
底下有人暗自窃喜,凑到同伴耳边嘀咕:“让那家伙先上去试试水,咱们等会儿再行动。”
牛弘见到隋文帝后,先汇报了公务,接着提醒道:“陛下,大臣们都不敢来见您,担心您会对他们采取什么措施。”
隋文帝无奈地摇摇头,说道:“都怪我当初对付前朝那些人太过严厉,现在大臣们见了我都战战兢兢的。”
他转向牛弘,吩咐道:“你去跟他们讲,有事情直接说,我能听见,该怎么做我会让你去转达的。”
牛弘把这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臣们,大家听了都懊悔不已,心想要是当初自己抢先一步就好了,这大功劳就能落到自己头上。可如今只能眼巴巴看着牛弘在皇帝跟前受宠。
没过多久,大臣们的事情都汇报完了,隋文帝打算发布最后一道旨意就结束早朝,于是叫牛弘出去宣读圣旨。可牛弘走出帘幕后却一声不吭,又转身回到了殿内。
皇上和大臣们都愣住了,心想他怎么又回去了?这时牛弘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对皇上说:“我刚才想说的话给忘了。”
隋文帝忍不住笑出声来,对他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看来你确实不适合当宰相啊。”接着又把要传达的内容详细说了一遍,让他再去宣布一次。
牛弘是真的把隋文帝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这时候的牛弘,心里其实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这么做,无非是想保住自己或者朋友的性命,这不过是他的一个策略罢了。
牛弘和杨素现在是隋文帝的左膀右臂,分别掌管文官和武将。虽然他们三个表面上关系融洽,但隋文帝始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朝中这两位重臣走得太近,对皇帝的统治反而会构成威胁。
自古以来,朝堂上要是大臣们不闹点矛盾,皇帝的日子反倒不好过。所以文官和武将之间,关系太和睦了反而不是好事。
牛弘早就告诫过杨素要“保持适当距离”,可杨素这个领兵打仗的粗人根本听不进去。
牛弘送杨素出征那天,其实也是为了避嫌,他特意减少了和杨素的来往,可没想到还是有人在背后嚼舌根。
刚才杨素传达隋文帝旨意时,台下有人低声议论:“这个小小的礼乐官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仗着有大将军撑腰才当上官的?”
杨素琢磨着,要是这话让皇上知道了,事情可就大不一样了。
于是,牛弘想了个办法来缓和当前的紧张气氛,这才有了他假装“记性不好”主动示弱的事。
事后,隋文帝称赞他为人实在可靠,不仅给了他赏赐,还提拔了他的职位。
【被重用】
隋文帝突然去世后,隋炀帝登上了皇位。牛弘不仅深受隋文帝器重,在隋炀帝掌权时更是一路高升。因为他学识渊博,隋文帝曾特意安排他担任杨广的老师。
杨广特别佩服这位“无所不知”的老师,总是围着他转,求他讲历史典故,小家伙听得入迷。他最喜欢的就是秦始皇的事迹,这也深深影响了他日后当皇帝的行事作风。
杨广成年后顺利当上了太子,不过他和对方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冷淡。
杨广掌握了写诗的本事后,经常创作诗句赠予牛弘,每一首都用来颂扬牛弘的丰功伟绩。
杨广准备去泰山举行祭天大典,便向大臣们打听:“你们当中有谁熟悉泰山祭祀的规矩?”众臣一致推举牛弘。其实隋炀帝早就属意牛弘,这番询问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牛弘作为隋炀帝的贴身随从,一路同行前往泰山,沿途他们欣赏了不少著名的景点和古老的遗迹。
隋炀帝每到一处,都会向牛弘打听当地的历史典故,牛弘便为他详细讲述。
隋炀帝和皇后一路上就像两个好奇的孩子,对牛弘讲述的各地风土人情听得入迷,连用餐时间都形影不离。
牛弘对儿子说:"皇上的恩情咱们一辈子都报答不完,所以不管以后皇上怎么样,咱们都得死心塌地跟着他,就算是错的也得跟着。"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隋炀帝劳民伤财的行为是持反对态度的,只是面对现实也无能为力。
诸葛亮明知刘禅能力有限,却依然竭尽全力,只为报答刘备当年三次拜访的知遇之情。
没过多久,隋炀帝再次请牛弘陪他去江都,牛弘心里不愿意,可最后还是跟着出发了。
牛弘当时已经六十五岁了,陪着隋炀帝长途跋涉,最终在江都因病去世。
隋炀帝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立即安排将牛弘的遗体运回长安。途中,他不断回忆与牛弘的过往,多次忍不住流泪。抵达长安后,隋炀帝下令厚葬牛弘,并追封他为文安侯,赐谥号“宪”。
牛弘的三个儿子都沾了父亲的光,各自谋得官职,生活无忧无虑。
他家老二没听老爹的话,没过多久就跑去跟了宇文化及,结果让李世民给发配到外地去了。
牛弘为人谦和,心胸宽广,从不与人结怨。后来辅佐隋炀帝时,他多次进谏,劝皇帝不要过度耗费民力财力,可惜隋炀帝始终不听。作为臣子,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牛弘是咱们国家最早研究图书收藏的专家,他把皇宫里的书籍都按照类别整理得井井有条,还撰写了《五厄论》这部著作,为后来的人们保存书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Powered by 九游有预约的游戏怎样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